在羅馬必做的二十件事—(16) 萬神殿(Pantheon ) 2018年1月21日
這落差也太大,萬神殿與心中所預想的畫面也差太多了
座落於巷子中,兩側與鄰宅相距非常近,前面的廣場面積也很小
根本無法跟巴黎的先賢祠(也稱為萬神殿Panthéon)相比
如果你也是這麼想,那就跟我一樣,是個老粗,根本外行
巴黎的先賢祠建於公元1758年,而羅馬的萬神殿建於公元前27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們完全不同等級
因為火災被廢棄了五十幾年,直到愛搞建築的哈德良皇帝重建萬神殿,在原本圓筒狀的前門加上三角楣及柱廊
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樣貌,建築本體兩千年沒變
現在我們在很多地方都看得到類似萬神殿的圓廳加柱廊的建築(例如巴黎的先賢祠),設計理念都是沿自羅馬的萬神殿
哈德良皇帝如果地下有知,應該也會慶幸自己的名字因為重建萬神殿而一直被Google到
↑羅馬萬神殿廟外貌
先把萬神殿的外圍走一圈,很老舊了(當然 !!)
混凝土的外牆以反方向的磚塊疊成「拱圈」,一個接著一個相連
據書上說,這有助於支撐分攤相當重的屋頂
進入萬神殿是免費的(相當佛心來的)
人多的時候會稍微管制,但因為參觀民眾並不會在裡面待很久,所以即使排隊也很快就能進入
進入萬神殿後還真的很驚嚇,跟以前所看到的教堂布置完全不同
它的內部完全開闊,圓形空間毫無遮擋,不管你站在哪個位置,視線無死角
圓頂中間完全不用任何梁柱支撐屋頂,這也太厲害了吧 !!
穹頂上的中間圓形開口是唯一的光線來源,當光線直射地板時就是中午時刻
我們到訪時已經將要日落了
穹頂上的五層凹格,每一層凹格的數量相同,它會引導視線向上而讓遊客感覺建築的巨大
另外不只是每層凹格逐層縮小,厚度也逐層變薄,這有助於減少圓頂的重量
在2000多年前,萬神殿已經實現了建築學的最高境界,即使以現代的混凝土灌漿也無法做出相同的圓頂
(到底人類是在進化還是在退化?)
↑萬神殿的圓頂外部(攝於聖彼得大教堂圓頂上)
萬神殿在古羅馬時期應該就是一座神廟,從15世紀後作為國王、貴族及名人的墳墓至今
埋葬在這裡最有名是拉斐爾(在聖母抱著耶穌的雕像祭壇之下)
還有幾個我們不認識的義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及他的兒子翁貝托一世)
↑拉斐爾墳墓
↑義大利國王 (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 墳墓
萬神廟本身除了作為眾名人的墳墓之外,到今天還是一個教堂
但因為參觀的民眾實在太多了,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以多國語言(也有中文)廣播,要大家保持肅靜
不過,廣播就像念經似的,沒什麼效果
站在萬神殿前,任何人都一定會想知道三角楣下的刻字是寫著什麼
「M·AGRIPPA·L·F·COS·TERTIUM·FECIT」
「三任執政官某某人所建」
(要不是先以手機Google,一定會以為寫的就是「萬神殿」三個拉丁字)
那個某某人就是屋大維的好友及女婿,也是他的大將軍--瑪爾庫斯·維普撒尼烏斯·阿格里帕是也
來萬神殿參觀的遊客一定要記住他的全名喔 !!
( 記得住才怪!!)
萬神殿是當時為紀念屋大維打敗安東尼和克利奧帕特拉而建
克利奧帕特拉就是埃及豔后,曾經與屋大維的養父凱撒生育一子
而安東尼是羅馬共和國的將軍之一,當時他與克利奧帕特拉合作對抗屋大維失敗後兩人自殺死亡
我們去年11月在維也納的藝術史博物館有看到一幅畫跟這有關
克利奧帕特拉失敗後以毒蛇咬死自己,以避免被奧古斯都帶回羅馬受恥辱
萬神殿柱廊上的羅馬柱多得像不要錢似的,16支花崗石柱,頂著希臘式神廟的門廊
每支柱子一樣高度(12.5米),從上到下都是一樣直徑,基座直徑1.43米
雖不是教堂中最粗壯的羅馬柱,但也夠嚇人的了,何況是它的悠久歷史
↑下雨,人就少了,我的相機也濕了
↑Nina又再一次的委屈做為羅馬柱的比例尺
殿前廣場上有座小型方尖碑,另外在萬神殿背後的密勒瓦廣場(Piazza della Minerva)也有一座象馱方尖碑
有空再來數一數到底在羅馬看過多少支埃及方尖碑了
Pantheon在崇信多神教的羅馬文字裡是用來表示眾神,這在教宗國時期的羅馬當然會被改名
教宗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直到今日依然是萬神殿的正式名稱
不過如果在羅馬的街道問當地人「請問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在哪裡? 」,保證沒人知道!!
(商場、公司的取名很重要,跟賺不賺錢有直接關係啊,連名字都不知道,你怎麼可能去消費啊)
↑羅馬萬神殿前噴池,作為小型埃及方尖碑的基座
↑羅馬萬神殿旁小巷
萬神殿位於人口密集的巷弄內
由這裡徒步前往許願池會經過金杯咖啡及哈德良神廟門廊,再晚都有人在走
下一篇 : 在羅馬必做的二十件事—(17) 到許願池丟銅板(Fontana di Trevi )
上一篇 : 在羅馬必做的二十件事—(15) 蘋丘( Pincio)日落
附註 : 這是萬神殿開放時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