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的英國探險家愛德華·溫珀(Edward Whymper),在經歷過8次失敗後
於150年前的今天(1865年7月14日)成功登上馬特洪峰(Matterhorn)
今天(2015年7月14日)在策馬特以及Gornergrat下方的Riffelberg正在舉辦150年登頂紀念大會
值此特別時刻,我們也要以這篇文章,共襄盛舉,向孤傲的巨人致意 附註<二>
孤傲的巨人--馬特洪(Matterhorn)2015年6月9日
由策馬特出發觀賞馬特洪,除了專業的登山行程外,一般有四個行程可以前往
最受歡迎的應該是搭登山車前往Gornergrat,可以較近距離的觀賞馬特洪及羅莎峰(Monte Rosa)等群山
然而策馬特並不像在少女峰景區那麼熱門,前往Gornergrat觀峰的遊客並不多
每部登山車大概坐不到兩成滿,我們還是一樣只買單程票,今天將會是個既興奮又疲累的一天
行駛於策馬特與Gornergrat間的登山車
行駛於策馬特與Gornergrat間的登山車
行駛於策馬特與Gornergrat間的登山車努力往上,馬特洪位於上行的右邊
如果暑期7-8月人多,一開始就選擇坐在右側的座椅可以較方便在車上就看到馬特洪
可以把玻璃窗往下拉,在車上就拍照注視,能拍就拍,能看就看
馬特洪標高4478米,有時候在車上看還很清楚,下車後就被雲霧罩住,甚至整個馬特洪都消失
抵達Gornergrat車站的登山火車
Gornergrat車站,背後被雲霧纏繞住的正是馬特洪
馬特洪峰(Matterhorn)標高4478米,是阿爾卑斯山脈中最後一個被征服的主要山峰
之所以這麼晚才被征服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在於技術上困難
而是外形
這麼陡峭的外形造成登山者的畏懼
早期的登山客總是選錯登山路線,由南邊起登,然而南面路線很濕滑,因此在1865年之前的登山客最後都是鎩羽而歸
直到1865年7月14日,25歲的英國探險家愛德華·溫珀(Edward Whymper)登山隊選擇不走南面,而是由策馬特登山
成功登上馬特洪峰,然而登山隊的其他四名隊員卻在回程時,因繩結斷裂,跌入1400米的冰河身亡
其中一名找不到屍首,其餘三人均葬在策馬特教堂後的墓地
那條受詛咒的斷繩正展示於策馬特登山博物館裡,這些名人的登山器材、衣服、鞋子,也陳列在展覽室
而策馬特原本是個很小的村鎮,也因首登成功,聲名大噪
成為馬特洪之前進基地,到今天遊客絡繹不絕 附註<一>
今天是愛德華·溫珀(Edward Whymper)登頂150年紀念,策馬特特地製作一個影片還原當時登峰的過程
Gornergrat肯定是全瑞士最具代表性的展望台
由此近看馬特洪峰(Matterhorn)、高納冰河(Gorner glacier)、羅莎峰(Monte Rosa)
孤傲的巨人、巨峰羅列,極其優美的突出線條,令人百看不厭
Breithorn(布來特峰4164米) 以及Klein Matterhorn(小馬特洪 3883米)
Gorner Glacier(高納冰河 )及其分支Grenzgletscher、Zwillingsgletscher冰河
Grenzgletscher、Zwillingsgletscher冰河
在Gornergrat觀景平台四處取景
3100米的高度並沒有出現什麼高山異狀,精神非常的好
對於環繞眼前360度的大山大水,甚至有太過興奮的感覺
其實由Gornergrat看馬特洪並不是絕佳的位置,因為距離馬特洪還是太遠
從上面的相片就可以看出,馬特洪小小一個
在Gornergrat停留了一個小時,開始徒步往下走,我們打算一步一步地接近馬特洪
想吃棉花糖嗎? 我拿給你
以前常用漫步雲端來形容台北夏之七星山,在這裡有時候會不自覺地伸手想抓一把雲
今天的馬特洪有點像頑固的老爺爺,時而慈祥露臉,時而生氣隱藏
六月初可能還太早,經典的馬特洪倒映在Riffelsee湖面景色沒有出現,徒步的許多路段積雪仍未融
七、八、九月應該才是瑞士最美的旅行時段,但那時候徒步又太熱
Riffelberg車站景區
Riffelberg車站景區餐廳
在Riffelberg車站這裡,將於本篇發文日2015年7月14日舉辦馬特洪150年登頂紀念會
我們來的這一天,瑞士官員及協辦單位正在查核細節
Riffelberg車站景區將舉辦馬特洪150年登頂紀念會
由Riffelberg前往Riffelalp這一段,可能會有落石,火車走在木造明隧道裡
我們走在鐵道旁,向正要下山的登山火車司機及乘客用力揮手致意
登山火車司機還特別減速慢下來,乘客也都會揮手,甚至在車上大聲向我們問好鼓勵
由Riffelberg前往Riffelalp這一段,也許是因為較開闊原野
傳說中的神奇動物一一出現
阿爾卑斯野生山羊(羱羊,Alpine Ibex),這種山羊會冒險在峭立垂直的山壁間行走,從山壁石頭上舔取滲出的鹽分
數量不少的土撥鼠(Marmota)時常探頭迎接到訪的徒步者
很會表演一二三木頭人的姿勢,定格假裝沒被看見,直到覺得危險時才快速鑽進洞裡
這附近有很多個土撥鼠所挖的洞口,正所謂狡「鼠」也有三窟
我們並沒有直接走到Riffelalp車站,因為另有計畫
昨晚才得知,原本計畫明天要走的羅特洪峰天堂(Rothorn Paradise) 路段要到6月20日才會開放纜車上下
這樣,經典的五湖健行(5-Seenweg)便不能走
但如果放著經典的五湖健行不走,旅途將會留下個遺憾
昨晚在飯店裡研究地圖,由這張地圖看到介於Riffelberg與Riffelalp間有條小路
可能可以由這條小路翻越過一座山丘走到羅特洪峰天堂(Rothorn Paradise)去
也就可能可以多花些時間來完成兩線合一,即由Gornergrat加上Rothorn的五湖健行, 走回到策馬特(Zermatt)
自己畫上紅色線條,這是我們徒步的粗略路線
Gornergrat→Rotenboden→Riffelsee→Riffelberg→Gruensee→Grindjisee→Moosjisee
→Leisee→Sunnegga Paradise→Eggen小木屋區→Findeln→Zermatt
因為走的不是標準路線
在路途中的標示,並沒有我們心中想走的指示方向
由Riffelberg前往羅特洪峰天堂的路程很遠,沒有指示牌,毫無人跡的路程也讓我們猶豫懷疑
然而遠方封閉中的羅特洪峰天堂纜車站顯示我們是走在正確的方向
封閉中的羅特洪峰天堂(Rothorn Paradise)纜車站
靠手機上的Maps.Me指引方向,有時會走到不知這裡是哪裡的地方
可能步道被積雪給掩蓋住,有時得硬著頭皮自己走出一條路來
相片中的湖是Moosjisee
到達第一個湖Gruensee,終於放下心來
沒問題了,一切就如同計畫的進行著,只是所耗的時間比想像中的多
在Gruensee吃著單薄的午餐,每人只有一個小麵包,一個蘋果,合吃一個魚罐頭
這時候這裡根本不會有餐廳,連一個人影都看不到
我們已做好心理準備,今天將會是一個疲累但又精采的一天
「眼睛在天堂,雙腳在地獄」的這句話也可以用在這裡
雖然有些疲累,仍然繼續往羅特洪峰天堂前進
下著小雨並沒有影響我們,背包裡有長雨衣、雨傘,有綁腿,鞋子是Gore-Tex的
回台灣後與親友聊這段旅行過程時,親友說:「難怪沒有人願意跟你們一起出國旅行」
我得感謝 J 願意陪我這樣亂走,太累太辛苦
在走到第二個湖Grindjisee後,發現前往羅特洪峰天堂的路徑被雪掩蓋
掉頭前往第三個湖Moosjisee,馬特洪峰已經被雲霧遮住,沒有倒影
第三個湖Moosjisee
由Moosjisee前往Sunnegga Paradise(蘇尼加天堂)這段路
走錯路,應該走河的左岸,我們卻走河的右岸
這條走錯的路引領我們走到封閉的落石區,不得已還是得拉開警告閘門繼續往下走
這段路讓我們吃盡苦頭,多繞一段路,只能快速前進通過,通過後在較安全的地方按一下快門
由Sunnegga Paradise(蘇尼加天堂)走到策馬特的這段路應該是我們來到瑞士旅行中最美麗、印象最深刻的兩條路程之一
(另一條,便是由少女峰車站徒步至僧侶峰山腰下的的前進基地營Mönchsjochhütte)
在開滿小花的小路中一步一步地、踏踏實實地正面迎向馬特洪峰
這裡的景色相當柔美協調,馬特洪在S形小路正前方,小路兩旁散置著傳統特色小屋
這是我最喜歡的畫面,我們肯定不會忘記在這裡曾經有過的美好時光了
經過 Findeln村,看到成排的特色建築高架式穀倉背後映襯著馬特洪峰,極度和諧
這種墊上石塊的高腳屋,部分是做為穀倉,墊上石塊是為了防鼠
在茂密的樹林裡走九彎十八拐的下坡
很幸運的在樹林裡看到由Gornergrat回策馬特登山火車,正經過傳統特色鐵橋
之後橫越鐵軌,雙腳酸痛、膝蓋哀號地走回策馬特
雖然今天馬特洪只有偶爾慈祥露臉
但因為我們一路一步一步地正面迎向馬特洪,那種孤傲獨特的景象早已經烙印在每位徒步者的心上
我們到瑞士已經走了十幾天,再加上今天又走了8個小時,身心疲憊也到某個程度
即使如此,當我們面對馬特洪峰的獨特景緻時,這一切的一切都值得了
回到飯店房間後,今天不想洗衣服,打開電視,把雙腳伸直平放茶几,讓腳掌暫時離開地球表面
下一篇 :爬山的故事—霞慕尼(Chamonix Mont Blanc)2015年6月10日
附註<一> :
了解了馬特洪早期的歷史發展,那現在呢? 一定還是很難被征服吧?
不,現在,專業登山者已經很容易從馬特洪峰的每個面登峰
一般是搭纜車到黑湖天堂(Schwarzsee Paradise),之後走上3,260米高的Hörnlihutte木屋
在木屋睡一晚後,清晨四點起登,就可以在黃昏前回到策馬特,就跟我們登玉山的狀況差不多
我相信,台灣已經有不少登山客早已經踏上馬特洪峰頂
當然,即使已經簡單許多,每年依然有數人因為缺乏經驗、落石或路線太擁擠等原因而意外身亡
這是現在一般登馬特洪的路線示意圖
藍線為由策馬特搭纜車抵達黑湖天堂(Schwarzsee Paradise),紅線為徒步路段
附註<二> :
愛德華·溫珀(Edward Whymper)在征服馬特洪之後,又陸續前往歐洲最高峰白朗峰及加拿大洛磯山脈等高山
除了寫下許多登山著作之外,也提供英國皇家學院許許多多的生態研究參考資料
1911年以71歲高齡再度攀爬白朗峰時病倒,拒絕所有醫療,並將自己關於霞慕尼Grand Hotel Couttet房內
在1911年9月16日病逝,享年71歲,葬於霞慕尼,馬特洪峰的墓碑形狀上寫著:
愛德華(Edward Whymper) 作家—探險家—登山家 生於倫敦1840年 4月 27日 逝於霞慕尼 1911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