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馬必做的二十件事—(1) 到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爬圓頂 2018年1月17日
在香港搭上英航時已經晚上12點,飛離香港五分鐘後,底下有個區域的光亮度竟然比香港還要密集閃亮
不可思議,這區域還有那個地方會比香港還要更繁榮?
是廣東深圳市
去雲南徒步認識的陸先生,他是股票交易所官員,他跟我說在2015年深圳的經濟規模已超過香港
果然香港的地位及功能已經一天一天的流失,也許高雄更慘,但似乎無力回天
不懂,去年11月由赫爾辛基轉機進入布拉格是在赫爾辛基蓋入境章,而這次由倫敦轉機進入羅馬卻是在羅馬蓋入境章
要說英國已脫歐也不對,前年由巴黎進入倫敦也是在倫敦蓋入境章,歐盟體制有時霧薩薩
羅馬的護照官員可能很喜歡抬槓,問了許多有的沒的,都已經給他看了Return Ticket,還要求要看英文itinerary
直到看了我們預定的梵蒂岡博物館門票才放行
好啦,下次再來歐盟或其他國家還是打一張行程表,不要太靠勢,以免耽誤接下來的行程
由羅馬機場到市區搭巴士或火車都很方便,但火車快很多
因為離住房時間還很早,選擇搭巴士進城,除了可拖點時間也順便認識所謂的
「條條大路通羅馬」
原本打算住在羅馬競技場旁的公寓,但隨著旅行人數減為兩人後,改住到Termini火車站附近
Premier Cavour Residence B&B,一晚只要45歐元,搭乘地鐵公車都很方便
剛下飛機會比較累,但如果就此休息,就會被時差所困擾
前年才開始出現時差問題,下飛機後總是白天度菇、晚上數羊,這可能是所謂的更年期現象
(不要再談什麼期了啊!!)
今天還有下半天時間,搭地鐵前往梵蒂岡
很慶幸能被出生在現代,由住處要到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手機Google Map滑一滑,比問神還準
Termini地鐵站A線坐到Ottaviano站,再走10分鐘
說到大眾交通,羅馬地鐵站裡就不能設個有服務員的櫃台嗎?
像我們這種很少搭乘大眾運輸的城市鄉巴佬,還真的不喜歡跟機器買票,還有在複雜的地鐵站找尋動線也很迷茫
偷偷的觀察前一位怎麼買票,不過該面對的還是得面對,拿出一張5歐元,也預備一些硬幣
以免萬一像在布拉格一樣是那種只吃硬幣的吃角子老虎就麻煩了(一朝被蛇咬的心情)
幸好Nina是大眾交通之神,有著敏銳的直覺,我都還來不及看她在機器上操作選項,票就吐出來了
一點問題也沒有,反正都聽她的,這下子所有交通問題都安了啦
出地鐵站後,有很明確的指示,梵蒂岡博物館是明天一整天的行程,今天要先去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天主教譯為聖伯多祿大殿)
到達聖彼得廣場後,跟著人群排隊,其實就只是安檢較花時間而已,進入教堂免票
要看看還有多少光線,再來決定是要先進教堂,還是要先上圓頂
教堂裡有個好玩的地方,經由北側通道可以上到大圓頂,那是由大師米開朗基羅所設計的,是文藝復興的代表作
走上圓頂 (On foot 551階)門票是8歐元,搭電梯要價10歐元,而且只到教堂平頂而已
看到那些選擇搭電梯上來的遊客在發現還得再走320階的驚訝表情,我爽!
唉呀,來到宗教聖地還是要雙腳走才有誠意嘛(其實是為了省錢)
↑爬圓頂的初期通道
↑圓頂的馬賽克牆
↑從圓頂往下看,大教堂內的遊客
圓頂上風很大,今天溫度還可以,如果再冷一些就會難以忍受
由正面往廣場方向看,大廣場由無數個大理石柱構成
形成上帝一雙巨手擁抱來自全世界的人們,這應該就是貝尼尼所設計的原始意義
耶穌及其門徒雕像面向廣場,圓頂只能看見背後,這得等到待會下到廣場前才能看到模樣
在圓頂上就可以證實,大教堂廣場並不是圓形而是橢圓形
而且梵蒂岡是全羅馬最高點,可以輕鬆地觀看羅馬最遠的天際線,而如果眼力夠好就能認出幾座羅馬的地標
大教堂廣場前的協和大道(Via della Conciliazione)直走,就會到台伯河旁的聖天使堡,那是電影中所謂的光明教堂
還真的很近,與大教堂間有條教宗逃生密道也是合理的
↑台伯河畔的聖天使堡
↑維托里亞諾
↑萬神殿
↑梵蒂岡博物館
↑被認為與周遭唐突的保祿六世大廳Paul VI Audience Hall
↑教廷總務部大樓,類似一般國家的行政院
大教堂屋頂上有家藝品店,記得買些紀念品回去,畢竟這裡是教宗的家,每件物品都有教宗祈福加持過的
我們也在這裡買了幾張明信片,從這裡寄出的信件被稱為天信,畢竟離上帝最近,收到明信片的朋友有福了
↑與大師銅雕合影
↑大教堂頂立著幾座聖人雕像
這是從廣場方向看過來的
中間手持十字架是復活後的耶穌,右手上舉作降福手勢,原本背叛者猶大的位置改立施洗者約翰
從圓頂下來後,可以直接進入大教堂,雖然參觀教堂免費但要注意服裝儀容
要了解歐洲的歷史就必須先認識基督宗教的歷史演進
聖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在基督教的歷史上,有太多太多的事件都跟它相關
從最早期的基督教宗國到宗教大改革,血腥屠殺,之後分裂成天主教、基督教以及東正教及其他分派
這座教堂都是歷史的關鍵
參觀聖彼得大教堂是來羅馬必做的事
賽門彼得原本是位漁夫,後作為耶穌的十二使徒之一,耶穌死後,彼得被視為繼承人
所以在宗教畫作腰際或手裡拿著一串鑰匙的那個人通常就是彼得,在羅馬殉道,按照他自己的要求被倒釘十字架而死
因為彼得沒有羅馬籍而被草草葬於羅馬郊外
西元四世紀後,君士坦丁承認基督教合法後,彼得的屍體才被找出並重新埋葬
天主教廷宣稱彼得的屍體正是埋於大教堂之下,甚至在2013年教宗更直接公開展示彼得(伯多祿)的遺骨
雖然新教徒及非教徒都認同彼得的地位及貢獻,但也質疑教廷宣稱找到彼得屍骨的真實性
因為歷史資料從未提到彼得曾經到過羅馬,新教徒普遍認為天主教廷操作彼得選邊站就有如「挾天子以令諸侯」一般
聖彼得大教堂,是一座充滿神學意義的建築,這座雄偉的大殿花費了超過一個世紀
歷經了18位教宗以及12位建築師才完成,文藝復興風格是現在的建築樣貌
布拉曼特設計廣場,而圓頂是由米開朗基羅等大師接續完成
↑聖彼得大教堂 大殿
聖彼得大教堂圓頂,剛剛爬上圓頂已經近距離看過,現在由底下往上看,更見輝煌之極
圓頂楣下刻著一行顯目的拉丁文字,不過如果連羅伯蘭登那位專解謎的符號學教授都不懂拉丁文,我當然也不懂
據梵諦岡出版的簡體中文書說是「你是伯多祿,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
大殿正祭台與巨型華蓋,貝尼尼設計完成,四支柱子皆是完整的大理石,華蓋為鍍金銅材質
教宗在重要場合會在此舉行談話
據稱,彼得的遺骸就是葬於此華蓋之正下方
聖彼得寶座,也是出自貝尼尼之手,據梵蒂岡出版書籍,這座巨型寶座內部還鑲上彼得曾經坐過的座椅
寶座彰顯了基督宗教首席宗教之長的地位,但這也是新教徒大力批評的議題
畢竟彼得在世之時,非常簡樸,甚至時常赤腳傳道,如今寶座做得如此奢華,只是玷汙彼得之聖名
由於到訪當天,教廷有團體參觀,像我們這種一般的遊客就被限制在管制區外,無法靠近參觀
雖然如此,還是能夠看到一些宗教藝術品
聖殤(Chapel of the Pieta,哀悼基督)
當時年僅21歲的米開朗基羅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此不朽巨作
聖殤主題在當時非常普遍,但米開朗基羅卻以前所未有的型態表現出悲痛欲絕的神態
尤其是永遠年輕的聖母臉龐更彰顯聖潔家庭之神性
話說這座石雕還有另一個故事,當時大眾完全不知道這個曠世鉅作出自何人之手
於是米開朗基羅生平唯一一次向虛榮心低頭,偷偷的將自己的名字刻上聖母左肩的緞帶上,這也是米氏作品中唯一有署名的
請注意下圖永遠年輕的聖母臉龐及左肩緞帶上的刻字
基督顯聖容
這是聖彼得大教堂最漂亮的馬賽克之一,是梵蒂岡博物館中拉斐爾的“臨終”畫作的複製品
彼得的形象明確,一看就知道這是聖彼得的雕像,至於出自何時及何人之手仍有爭議,不過普遍認為此雕像極度傳神
↑聖彼得銅像,最新推論為西元四世紀作品
↑教堂內常見不朽金身,但其實是以元骨頭製作而成的
紀念碑庇護八世
教皇在基督及其聖徒彼得(左手拿著鑰匙)和保羅(右手持劍)前跪著,紀念碑下通向聖器收藏室(可能要另外收費)
1808年,在法國統治意大利期間,庇護八世因拒絕宣誓效忠拿破崙而被監禁
(被迫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加冕的那位教宗是庇護七世,不是這座雕像的庇護八世)
亞歷山大七世紀念碑(Monument to Alexander VII)
貝尼尼的作品,教宗跪下祈禱,底下由四個人像所環繞
令人注意的是雕像是白色大理石,而柱座及華蓋卻是以黑色及黃色大理石雕刻而成的
底下的入口不知道能通到哪裡
瑞典克里斯蒂娜的紀念碑(Monument to Christina of Sweden)
女王六歲便登基,然而為了擁抱天主教而放棄了王位
在經歷了瑞典貴族的鄙視之後,她離開了她的家鄉,在羅馬定居直到她去世
聖塞巴斯蒂安教堂(Chapel of St. Sebastian,Tomb of St John Paul II)
這位聖徒的標準形像便是在白皙的身體上插著一兩隻箭,他是在西元三世紀被羅馬迫害殉道
這種形像呈現了救恩必須先與苦痛的表現結合在一起,就如同米開朗基羅的聖殤石雕一樣的意義
在祭壇下面放置了教宗約翰保羅二世的遺體
↑戴著三重冕的教宗利奧十二世
↑教堂底下通道,古羅馬石柱
大教堂廣場前豎立一座巨大的方尖碑,據說是全世界第二大,(可以媲美東海龍宮的定海神針)
全世界現存29座古埃及方尖碑,義大利有11座,而埃及本土只剩9座
這座方尖碑是由整塊花崗岩刻製而成,最驚人的是他的歷史來源
羅馬帝國打敗埃及後,由亞歷山大完完整整的運來這座西元前13世紀的紀念碑
如果紀錄是正確的,那麼這座方尖碑就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
方尖碑頂上原本有顆青銅球,裡面放置著凱撒的骨灰
但羅馬帝國本身是耶穌彼得等教徒的加害者,天主教廷取下銅球,改放當年耶穌被釘死的十字架遺物
基座處鑲上四隻封聖獅子以及戴著皇冠的雄鷹銅雕
據教廷出版書籍說明,此方尖碑見證了宗教之長彼得的殉道
當時他在尼祿競技場上以頭下腳上的方式釘死在十字架上,而此方尖碑就在其旁
還是一樣,新教徒並不認同此點,認為這毫無根據,只是天主教廷自說自擂
教堂右側的瑞士近衛隊,傳統的服飾令人注意
羅馬之劫 (1527年),西班牙軍隊洗劫羅馬及梵蒂岡,羅馬居民死亡12000人
而守衛梵諦岡的瑞士近衛隊全力抵抗,189名瑞士近衛隊中有147人陣亡
羅馬及梵蒂岡屍體堆積如山,造成瘟疫大流行,這也是後來羅馬禁止在城內土葬的原因
而最令人悲傷的是文藝復興風潮也因這場戰役告終
(還記得法國大革命,無辜的凡爾賽瑞士傭兵的慘烈事件嗎?)
太陽已落,大廣場的人潮逐漸散去,如果有時間還可以留下來看看廣場的夜景,等下燈光就會亮起,那也相當好看
我們忙著查案,要跟著羅勃蘭登教授的腳步,要在午夜前趕到光明教堂(聖天使堡)救人、起出反物質
下一篇 : 在羅馬必做的二十件事—(2) 夜探聖天使堡
上一篇 : 在羅馬必做的二十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