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 奧賽博物館》2016年1月29日
左岸右岸是巴黎藝術精華區域,附近的藝術景點相當多
多到讓人難以割捨但又不得不忍痛割捨,選擇總是讓人困擾
奧賽博物館前的人力三輪車可以減少點與點之間的交通時間,方便不貴,最多一部可坐2人
我們在巴黎之所以待6個完整天,完全是為了配合這張巴黎博物館通
它幾乎包含了所有博物館及各種展示館的行程,6天74歐元,非常划算
它比倫敦通好得太多了,而且不須像倫敦通得去特定地點買,幾乎在巴黎各大展示館就可以現買現用
我們就是在奧賽博物館這裡購買的,背後寫上自己的名字及啟用日期
之後一路暢通,很多甚至免排隊,不過快速通關在冬季並沒有多少優勢,因為巴黎在冬季本來就沒有多少遊客
如果喜歡隨興無壓力的探訪巴黎瑰美文化,買這個真的很合適
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就在塞納河左岸河畔,與對岸的杜勒里花園、羅浮宮相望
奧賽博物館(或稱奧賽美術館)是由原來的奧賽車站所改建,主要收藏近代的藝術作品
如果你喜歡梵谷、米勒、畢卡索、雷諾瓦、莫內、馬奈以及一些雕塑名作,那麼就不能錯過這裡
安排多一些時間,電子語音導覽器相當精彩
這是奧賽博物館樓頂的那個鐵路時鐘
今天天氣好,透過大鐘窗口可以看到蒙馬特的聖心堂(Sacré Cœur de Montmartre )
一進入奧賽博物館,第一個展示便是自由女神塑像
巴黎的小學生正在上課,小朋友隨著老師的手勢轉頭聆聽的模樣真是可愛
我們沒有這裡停留太久,直接上二樓的梵谷展示館
自由女神銅雕像Liberty (Frédéric-Auguste Bartholdi) Around 1889
我們沒有足夠的美術知識,但是在參觀過倫敦國家美術館之後,可能也產生了些許的興趣
在參觀奧賽博物館時對電子導覽說明的講解也比剛到倫敦時更能進入狀況
底下的記載部分是來自於電子導覽的說明,因為已過了很久,可能記憶有錯,但仍值得參考
梵谷在寫給弟弟的信上說,「我的畫,記錄的不是現實,而是感情」
梵谷的一生,應該可以這麼說,他的弟弟西奧是最重要的核心人物
雖然西奧從不間斷的提供梵谷經濟資助,但也曾問過梵谷,"你所畫的圖畫不太真實,這樣應該不會受大眾喜愛吧?"
梵谷自畫像(Vincent Van Gogh Self-Portrait, September 1889)
梵谷一生經濟困窘,無力聘請他人,也因而創作出大量的自畫像
在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中就有大量的自畫像被展示著
這張自畫像應該是最常見到的梵谷自畫像,梵谷很可能是使用鏡子自畫
如果使用鏡子自畫,那麼在其畫作中左臉其實是右臉
因為當時沒有直接對畫作拍照,只是由上面這張相片裁切畫作,裁切後細節就不見了
有了這次經驗,以後如果再有機會這麼近欣賞畫作,還是應該要正面貼近拍照
把畫上的油彩細節拍下來,日後回看時更有臨場感,這次算失誤了
嘉舍醫師的畫像(Portrait of Dr. Gachet),繪於1890年 Vincent Van Gogh
嘉舍醫師的畫像,繪於1890年
梵谷此時已經出現嚴重的精神疾病並住院接受保羅·嘉舍(Paul Gachet)醫師的治療
嘉舍醫師的畫像有兩個版本,這張是第二個版本
1990年5月15日,此畫以8250萬美金創下有史以來藝術品拍賣最高價格
想想也是奧妙,一張價值30億元台幣的名畫就在你面前毫無保護地近距離展出
要說歐洲博物館管理人員的心臟有夠大顆還是心態值得佩服
嘉舍醫師的畫像(Portrait of Dr. Gachet),繪於1890年 Vincent Van Gogh
奧維爾教堂(The Church at Auvers)1890年 Vincent Van Gogh
《奧維爾的教堂》是在梵谷死前約一個月所畫的
前面這條道路左右分開,路的右側通往墳場,左側著荷蘭的服飾的女子獨行
教堂倒V字形的深藍色天空與V字形的淺色地面相互呼應,暗示著梵谷內心的不安
而這教堂無門又象徵著梵谷一生被教堂背棄的痛苦
奧維爾教堂(The Church at Auvers)1890年 Vincent Van Gogh
隆河的星夜(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1888年 Vincent Van Gogh
梵谷在位於在隆河畔的住宅黃色小屋畫了許多作品,這張畫作便是描繪隆河的星夜
此時梵谷的畫作得不到別人肯定,內心相當不平靜,身體的疾病正困擾著他,所以他的不安及焦慮明顯的流露在畫面上
隆河的星夜(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1888年 Vincent Van Gogh
這張相片是奧賽博物館前的夜景,藍色調的夜景與皇家橋黃色調的燈火在塞納河面上產生波折
和上面那幅梵谷名畫有點味道接近
午睡 Noon Rest from Work ( after Millet )1889 Vincent Van Gogh
午睡 Noon Rest from Work ( after Millet )1889
這張午睡是梵谷臨摩米勒的作品,憑記憶畫出家鄉的北方風光
這張畫應該是梵谷健康時好時壞的時好那一段時間所畫出來的
因為陽光普照的田野,農夫脫下鞋子休憩的甜美畫面,再加上用色溫暖,呈現出梵谷靜溢的心靈
午睡 Noon Rest from Work ( after Millet )1889 Vincent Van Gogh
聖拉扎爾火車站(The Saint-Lazare Station) 1877 莫內 Monet Claude
1877年莫內剛定居巴黎,在創作了許多自然農村畫作後,此時莫內接受了當時的批評分散尋求題材,轉向城市景觀
當時火車的出現,車站的建築,標示著鮮明的時代氣息
為了畫火車站,莫内穿體面禮服,以大畫家身份去見鐵路總監,說明來意後竟使總監下令清理車站
將火車停在站上並隨時聽從大畫家調遣,噴出煙霧
電子導覽提醒要注意畫家巧妙運用那金字塔形的玻璃頂棚作為畫面主輪廓
以及火車頭噴出的煙霧籠罩著中遠景,在陽光下顯得輝煌迷朦
莫内對聖拉扎爾火車站(The Saint-Lazare Station)畫了一套七幅組畫,上面這張就是是其中的一幅
另外在倫敦國家美術館也有展出另一幅相同主題的畫作,底下相片的右邊便是另一幅
藍色睡蓮( Blue Water Lilies) 莫內( Monet Claude) 1916 - 19 年
莫內的睡蓮系列總共約有250幅,這幅藍色睡蓮也是奧賽鎮館之寶之一
煎餅磨坊的舞會(Dance at Le Moulin de la Galette, Montmartre)雷諾瓦(Renoir Pierre Auguste),1876年
這張畫作不為當時藝術主流所接受,認為畫風太過糜爛浮誇
雷諾瓦被後人稱為快樂的畫家,就是因為他喜歡這類的題材
畫中的露天舞場位於巴黎的蒙馬特區,就在雷諾瓦的住所附近,他是在現場作這幅畫
午後燦爛的陽光,一群歡樂的舞者,前景中一群人坐在樹蔭下輕鬆的交談,畫面泛著光輝及歡笑
語音導覽還提到畫法及技巧,但是我記不得了
可能我也已經到了某個年紀,也許我也正在忙於追尋歡樂的題材之中
當我第一眼看到這幅畫作時就特別喜歡,印象特別深刻
看到這類題材,也許會讓人覺得追求快樂不也是人生的一種藝術嗎?
煎餅磨坊的舞會(Dance at Le Moulin de la Galette, Montmartre)雷諾瓦(Renoir Pierre Auguste),1876年
高草間的上坡道 (Path Leading to the High Grass) 雷諾瓦( Renoir Pierre Auguste) 1875 年
這幅畫沒有語音導覽,但愛攝影的人應該會很喜歡
畫中的人物極小,似乎拿著紅色洋傘,前方小孩正高興的走下坡小徑
顏色鮮豔且舒服,前景及景深立體空間感,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雷諾瓦又再一次表現出"快樂的畫家"的本質
高草間的上坡道 (Path Leading to the High Grass) 雷諾瓦( Renoir Pierre Auguste) 1875 年
草地上的午餐 (The Picnic) 馬奈 Manet Edouard1863 年
馬奈這幅畫展出後,立即引起轟動,正反面的評價都相當極端
看著這幅畫的人,一定會對前景這位裸體女人感到吃驚
她在森林中毫無拘束地,很自在的看著畫者,坐在兩個衣著整齊的男子之間,不遠處也有半裸的婦人正要下水沐浴
批評者不只是批評題材,也對畫法提出質疑
認為該畫背景沒有深度,幾乎沒有陰影,認為畫作的現場不是發生在戶外,而是在一間畫室內
並且認為這幅畫應該還未完成,因為畫中女子的肌膚模糊,與真正的被畫者光滑無瑕相去甚遠
至於正面評價者的意見,我忘了,但不管如何,這張畫作極為有名,在奧賽博物館是屬於必看的畫作
草地上的午餐 (The Picnic) 馬奈 Manet Edouard1863 年
收割者的報酬(Paying the Harvesters) 萊昂·萊爾米特(Léon Lhermitte) 1882年
描繪收割麥子的臨時工正在和主人結算工錢,丈夫扛著巨大鐮刀坐著休息,這位臨時工人的妻子在哺乳同時也注意著所得到的工資
萊爾米特以敏銳的目光,栩栩如生地刻劃出當時的農民形象,辛苦一天的農民,在等待勞動的報酬
很明顯,這些勞動是相當辛苦的,而報酬是相當微薄的,否則工人不會是這樣的表情
扛著巨大鐮刀的老者引起了所有觀畫者的注意,日子雖苦但眼神表情依舊堅毅
收割者的報酬(Paying the Harvesters) 萊昂·萊爾米特(Léon Lhermitte) 1882年
En Arcadie Alexander Harrison (1885)
很多畫者會到美術館裡臨摹喜愛的作品,一般都會在畫架上夾一張不准拍照的圖樣,以免受打擾
不過這位女士並沒有這麼做,但我也不好意思太靠近,也許她是忘了夾
因為在參觀了幾個美術館後,她是唯一沒夾禁止拍照的畫家
行走的人 (The Walking Man, Rodin) 羅丹1905 青銅
背後的畫像 古斯塔夫的畫像(Portrait of Gustave Geffroy) 保羅·塞尚 (Paul Cézanne) 1895
在美術館中如果藝術品前圍著一群人觀看,那麼這作品肯定是必看
在二樓聽到底下大廳圍著一群人觀看這幅大型畫作,有位老師在講解,後來知道這群人是巴黎大學美術系學生
頹廢的羅馬人 (Romans in the Decadence of the Empire) 托馬·庫蒂爾(Thomas Couture) 1847年
一般的理解,羅馬帝國的滅亡,並不是因為被征戰而滅亡,而是因為太繁榮而導致軍民沉逆酒色道德淪喪,失去戰力
之後歐洲各國自然竄起,自立為王,羅馬終究消失
畫作中一堆羅馬人在建立帝國的先人紀念石像下縱情酒色、狂歡作樂
畫中有三人沒有喝酒,右下方兩名日耳曼人以譴責的眼神觀看著這一切,暗示著輝煌的羅馬將亡於日耳曼人之手
而左方坐在石像上的男孩,似乎一副憂鬱的樣子記錄下整個羅馬衰敗的過程
頹廢的羅馬人 (Romans in the Decadence of the Empire) 托馬·庫蒂爾(Thomas Couture) 1847年
畫中間這位女子,外表衣著及臉孔依舊相當美麗,然而其眼神渙散,任人撫摸
象徵羅馬外在看似完整但內在腐爛而不自知,亡國將近矣
頹廢的羅馬人 (Romans in the Decadence of the Empire) 托馬·庫蒂爾(Thomas Couture) 1847年 (經裁切過)
托馬·庫蒂爾是法國歷史畫家,也是多位著名畫家的老師,例如馬奈等人的老師
創作的時間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當時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國家由一批極端人士操控,腐爛敗壞如同羅馬之將亡
奧賽除了展示畫作之外,也有展示精緻裝飾藝術家俱及攝影作品,另外大廳也展示著許多有名的雕像
燭臺的石膏模型 Albert-Ernest Carrier-Belleuse 1873
左下的那位女子像的手勢很像正持著智慧型手機自拍
蘇丹的黑人女子(Negro from the Sudan) Charles Cordier 1856
內部及基座以青銅塑造、外部以瑪瑙玉石包覆著
北極熊石雕 (Polar Bear) François Pompon 1923-1933
要注意他的線條,尤其嘴巴那一抹微笑
對於雕像我們沒有太多的關注,倒是看到了羅丹的作品《地獄之門》,不知道這是不是石膏模具
真正的作品還得經灌注滾燙銅汁而成為銅雕,這要到羅丹紀念館才看得到
下一篇 : 《巴黎 羅丹博物館》2016年1月29日
上一篇 : 《這裡可是巴黎耶》2016年1月28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