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 The British Museum》
因為一個詭異的倫敦地鐵傳說,大英博物館這裡沒有停靠地鐵
從Tottenham Court Road地鐵站或 Holborn Station走過來都要十分鐘
大英博物館免費參觀,博物館很大,館藏包含各大古文明文物遺跡
它集合了世界各地珍貴的考古收藏,其數量及品質均為英國之最,因而被列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
大英博物館內最受歡迎的是中東館、埃及館以及希臘和羅馬館。我們的英文單字不夠看,幸好大英的中文導覽器相當優
有了這個導覽器,對於跨越幾個世紀、世界五大洲所發生的事情比較容易暸解
由HTC製造,語音則是北京腔,櫃台英國阿伯還特地恭喜我們新當選的蔡總統,說她將會是一位很好的總統
大英的收藏相當豐富,可能因為太豐富了,除了幾個鎮館之寶或木製易碎品之外,許多的展示品竟然不加圍籬
我的天啊,連我這麼守規矩的人都會不自覺伸手想摸,幾次被女兒制止,後來乾脆將手交叉放在背後,以免又不自覺
感覺大英的展品太過豐富而不珍惜,但其實並非如此,
因為今天是來到倫敦後第一次參觀博物館,對歐洲的博物館生態不太了解
總是以台灣博物館的觀點看待,要知道台灣有些博物館甚至還不允許拍照
在陸續參觀幾個美術館、博物館行程之後,對歐洲各展示館的人員心態舉起大拇指,果然歐洲就是歐洲
大英很貼心的幫只能短時間參觀的遊客設計了一小時、三小時的菜單,針對重點進行觀賞
博物館平常開放到17:20,特地安排今天來,博物館每週五開放到20:30,應該可以很悠哉的觀賞
一開始我們以為七個小時應該足夠,並沒有特別注意觀賞的動線及重點
直到發現錯過了一些目標又回頭找,才開始參考館內提供的紙張地圖說明
之後,逐漸得到觀賞的心得,感覺踏實許多,不會因為還有要看的,擔心來不及而輕忽現在正在觀賞的主題
這也對接著而來的倫敦巴黎各大美術館、博物館的參觀起了效用
來吧,開始大英博物館之旅吧 !
古埃及展區
古埃及的歷史文化並沒有因為西元一世紀被羅馬占領後而消失
然而當時埃及的歷史很難懂,找不到任何人可以理解埃及的古文字
如果無法辨認古文字,就無法理解古埃及的文化及歷史
隨著這一塊無價的羅賽塔石碑的出土,考苦界才能揭開古埃及的面紗
羅賽塔石碑(The Rosetta Stone)之於大英就如同蒙娜麗莎之於羅浮宮的地位,是大英的鎮館之寶
到了法國的各博物館也都可以看到,席捲歐洲的拿破崙總是以征服埃及為其一個值得驕傲的大事
拿破崙征服埃及後,在尼羅河畔起出了這塊石碑,碑上刻有3種不同的文字記錄同一事物
後來法國學者靠著對照研究上頭的刻文,得以進一步得到閱讀古埃及文字的方法
至此,古埃及的神秘面紗終於在世人面前一一被揭開
羅賽塔石碑(The Rosetta Stone)
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第18王朝的國王,這個人頭像大約3公尺,可以想像其全身雕像有多麼巨大
館內人頭像旁邊還陳列他的巨大大理石左手,其身體其餘部位現仍在埃及的遺址內
其實現在看到的這雕像並非原來那位在任國王的模樣
因為接任的國王忌妒前國王雕像之偉大,命人將此雕像稍微整理成自己的樣子,也將原本平視的眼睛修刻成往下看
這是埃及館最受歡迎的雕像之一
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 第18王朝的國王
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的坐像
阿蒙霍特普三世除了上面那個大頭像及大手臂之外,在大英還有這兩個坐像,莊嚴肅穆,雙手垂放於膝蓋之上
這幾乎就是他留給世人最普遍的形象
至於要看阿蒙霍特普三世的立像,可能就得到埃及古城盧克索才看得到
阿蒙霍特普三世為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在位38年,也是古埃及神秘傳說「法老的詛咒」的主角圖坦卡門的阿公
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Ⅱ),他是第19王朝的國王,其執政時期是埃及王國最後期的強盛年代
當他以91歲高齡過世後,埃及就開始走下坡
拉美西斯二世無疑是埃及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法老之一,也是古埃及的代表人物
拉美西斯二世應該是大眾最熟悉的埃及法老,在1974年,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被發現滋生細菌
當時埃及政府將他的木乃伊送往法國修復,還因此特別發給其木乃伊一本國民護照,職業欄上註明「國王(已歿)」
並以盛大的軍禮舉行出國儀式。而法國也在機場以元首待遇隆重歡迎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真是有趣
這不是有名的斯芬克斯,這只是小型獅身人面像,一般都是在神廟遺址附近找到,由砂岩雕刻而成
之所以放在大英,是因為很少看到這麼完整的石雕,上面會刻著國王名字,應該是有庇佑前任及現任國王的意義
在古埃及的展品中常可以看到以動物形象作為神的化身,例如以甲蟲、鳥、獅等動物的形象來啟示埃及人的生活
其中以貓型態出現的神象最為普遍及突出
巴斯特神(bastet),即埃及貓神,這位被埃及人所信仰的神最初化身為母獅,但因為受人敬畏,不是很受歡迎
之後轉化為貓,代表家庭、幸福和快樂,並象徵著月亮的溫暖和女性魅力
在大英博物館中還看得到貓的木乃伊
神貓死後會被人們用香料塗身、放入特製的棺材內,被埋葬在供奉神貓的廟宇周圍的墓地裡
這尊埃及青銅坐貓雕像,被判定大概是西元前600年的作品,坐姿筆直,苗條高挑,極端細膩真實
還戴著金耳環與鼻環,身上雕刻著花紋,使得這尊貓女神雕像顯得格外尊貴
然而,個人覺得我們在觀看埃及文物雕像時,不只是在看他本身是多麼精緻之外
最主要還是應該關注能從這個文物身上得到多少古埃及的知識
例如,這隻神貓身上的花紋及掛戴配飾代表什麼意義,是從哪個地方判斷牠代表神的化身而不只是一般的寵物雕像
這可能要靠觀看拍照幾百個埃及貓雕像,聽閱解說做比對才得以進入狀況
糞金龜凱普里(Khepri)
整塊石來自尼姆魯德古城,年代約為西元前865-860
凱普里(Khepri)做為引領太陽運行的神明,代表重生的意義
電影翻譯成為聖甲蟲,之後大家便這樣稱呼
刻滿古文的石灰岩陵墓假門
木乃伊
古埃及人認為人與萬物均是永恆的,在因為某種原因而死亡後,將會因為某個原因再度復活
但復活的先決條件,必須死後身體保存完好
大英對埃及木乃伊的研究相當透徹,館藏木乃伊的數量也令人瞠目結舌
由這些棺木的圖繪、文字、入葬品及精緻程度以判斷木乃伊的身分及地位
棺木依照身分精心製做,甚至還有類似俄羅斯娃娃那樣幾個棺木套在一起,許多棺木的木乃伊依然原狀保存展示
大英甚至還將木乃伊送去做X光及CT斷層掃瞄,以鑑定墓主包在層層裹屍繃帶之下隱藏的秘密
甚至還推測此人生前有何疾病,為何死亡
經由這些研究得以判斷辨認一些埃及有名大人物生前的活動及歷史
而英國也成為研究古埃及最尖端技術的國家
早期製作木乃伊的技術並沒有那麼完善,有許多木乃伊在打開後是腐爛的狀態
後期製作木乃伊的水準提升,由腹部側邊挖洞取出內臟,身體比較不會腐爛
由上面這兩句,你大概就可以想像在英國或英國的研究人員拆了多少木乃伊
語音導覽提到一個有趣的木乃伊文字記載
棺主是具有相當崇高地位的大巫師,在死去後,由接任的巫師們以高超的法術,在棺木內詳述復活之法
並按照非常嚴謹的程序,完成安葬
按照這麼完善的過程,棺主生前對復活一事相當有信心,堅定的認為他將乘著快馬與天神相會並重新復活
不過,這位大巫師一定沒想到,他最後並沒有復活而是流落到倫敦某醫院被作為研究的對象
但值得慶幸的是他並不寂寞,倫敦醫院裡有許多木乃伊或已開棺或完好如初,正等著一一被檢視
如果連專管生死的大巫師都做不到復活,那麼有哪位埃及人能復活?
以現代科學來看,死後復活是荒誕不經的傳說,經過脫水處理的乾屍木乃伊要復活更是不可能
雖然連大巫師都無法復活,但經由製作木乃伊的過程,古埃及人逐漸掌握了高超的醫學和解剖學技術
並掌握了藥物合成和防腐技術。
這些技術被寫在紙草上,進而促成現代醫學的發展
別再說木乃伊跟我們沒什麼關係,也許我們吃的某種藥或者因為生病住院開刀也有部分是受惠於製作木乃伊的技術
古中東展區
很明顯我對中東的知識很不足,我只有在ISIS破壞古蹟的電視畫面看過,也許國中教科書也有
帶翼的人首牛身像
這些精美的雕塑是亞述王國(Assyrian Palace )宮殿大門站崗的守護神像
人首牛身像最早出現在在西元前3000年,在美索不達米亞的神話中被視為仁慈的天神
你再仔細看看,他有五條腿,其實這種神像還是只有四條腿
語音導覽特別提及,當時的雕塑工匠為了讓敵人或人民從前方側著看時都能看到四條腿,以表現雄偉的形態而多做了一條腿
把他們擺在展室的入口兩側,就如同當初被建在皇宮入口的兩側一般
由前方看來,還真的像中式門前擺放一公一母的石獅子一般的意義
似乎也跟埃及神廟入口前那一整排的獅身人面像有相關連
方尖碑
以紅色花崗岩製作或特殊的土色沙石建造而成,常見於中東神廟前後,四面刻著碑文及圖像
西元前八世紀,亞述(Assyria)崛起於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流域)
當時亞述國家突然空前強大,成為不可一世的亞述帝國,先後征服了中東各地
國都位於尼姆魯德(Nimrud)和尼尼微(Nineveh今伊拉克摩蘇爾附近)
亞述人在兩河流域稱霸了一段很長的年代,但後來亞述人在失去了霸主地位,最終於公元前605年滅亡,國家隨之消失
不過亞述國雖然消失,但亞述民族依舊活躍在其祖居地生活至今
當今的亞述人是信奉各東方禮教會的基督徒,語言為現代阿拉米語,很明顯與現在中東普遍信奉回教及講阿拉伯語不同
亞述宮廷浮雕(Assyrian Palace Reliefs)
大英這一條長廊展示數量龐大的亞述宮廷浮雕,這些浮雕幾乎都是在亞述王宮遺址找到的,在美國及法國的博物館也有很多
這些浮雕大都是以戰爭、狩獵為主,其中以亞述國王獵獅及國王帶翅及鷹頭人身最多
打敗了亞述王國的巴比倫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
最為人稱頌的便是建立了一座空中花園,被後人列入古代世界七大奇蹟
這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王宮前的石獅壁雕
這是石獅壁雕原本在牆上的樣子
這也讓我想到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六駿壁雕的兩匹駿馬石刻的拳毛騧、颯露紫在1914年被打碎裝箱盜運到美國
現藏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其餘四匹駿馬壁雕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The cyrus cylinder
居魯士圓柱,被發現時斷成數截,經修復後陳列於大英
這是西元前539-530之間製作,上頭文字說明波斯的阿契美尼德國王居魯士大帝在征服賽勒斯,並將其納入他的波斯帝國
博物館行程普遍不如踏青健行來的受喜愛,如果讀到這裡,你還打算繼續讀下去,那我還真的佩服你
不過請容許我要提醒你一件事,我們來的時候是冬天,下大雨倒沒什麼,問題是溫度
冬天的倫敦,普遍較低溫,當穿著笨重的大衣進入室溫空調,你不可能長時間保有精神
最好先去衣帽間(Cloakroom)置放大衣,這在歐洲的展館裡是很普遍的服務
穿著輕鬆舒適的服裝,帶著紙、筆、相機及一顆全新的腦袋,讓自己很悠哉的在千百年的歷史文化長廊間漫步
其實看到這裡就很夠了,可以把你寶貴的時間留給其他較有趣的題材
好吧! 如果你堅持要繼續讀下去,接著是古希臘羅馬展區
古希臘羅馬展區
事實上,羅馬帝國最珍貴的遺跡都半還在羅馬的古建築裡,所以在大英的展示主要還是以古希臘文物為主
帕德嫩神廟(Parthenon)
興建於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衛城,是古希臘奉祀雅典娜女神的神廟
它是現存至今古希臘時代最重要的建築物,柱式建築發展的頂端,其柱上雕像裝飾更是古希臘藝術的頂點
帕德嫩神廟中最有名的人物---三女神
這座帕德嫩神廟的馬頭雕像是希臘的月亮女神塞勒涅(Selene)戰車中的三匹愛馬之一
極受遊客喜愛,極其珍貴,另兩個馬頭石像及戰車主體被放在雅典衛城博物館展示
每個夜晚,由這三匹馬組成的戰車便會拉著月亮女神在天空奔跑一整夜
現在這匹馬已筋疲力盡,眼睛無神,嘴歪齒斜,即將老去
Head of the Horse of Selene's Chariot. East Pediment. 438-432 B.C. British Museum, London.
在大英的帕德嫩神廟展室,南牆有很大數量的壁雕展品,這只是其中一樣展品
打鬥中的半人馬 –
描述故事中的半人馬被邀請至皮瑞蘇斯王的婚禮,在宴會中喝醉酒,甚至企圖強姦女性,之後產生大場面的打鬥
許多半人馬因而被殺害(西元前447-433)
大英以一整個空間陳列帕德嫩神廟的文物,由此可見這些文物之珍貴
更誇張的是他還展示了一座外表很像是神廟而幾乎完整的陵墓
厄瑞克忒翁神廟(Erechtheum)。
西元前415年,厄瑞克忒翁神廟遺址
這種作為支撐屋頂建築的雕刻石柱被稱為女像柱(Caryatid)
這種石柱雕刻了女性人物,重點是以女性的頭頂著樑,語音導覽特別提及要去注意石刻女性的脖子
請看看底下相片,脖子本來就是人體最薄和結構最弱環節,為了既呈現美感又能支撐
脖子背後是以髮束的型態呈現,以加強其柱體厚度
英國學者算過,如果呈現光滑脖子,根本無法支撐神廟屋頂的重量
厄瑞克忒翁神廟是古希臘建築的傑出代表,也是古雅典最為重要的神廟之一
神廟位於雅典衛城北側,建於西元前421至西元前406年,供奉雅典娜、波塞冬和傳說中雅典國王厄瑞克透斯
1687年,威尼斯軍隊圍攻了雅典,同時也給厄瑞克忒翁神廟造成了巨大的損毀
希臘獨立之後,即使所有找得到的原建築物上落下的碎片都被放回到原來的位置,然而其中許多部位都已經流落到世界各地
尤其是英法美的博物館中了
這是該雕刻柱原本在神廟的樣貌,上圖大英博物館中那個女像柱便是六根中的一根石柱
當然現在所看到的六根柱子都被送至博物館,以複製品代替了
摩索拉斯王陵墓(Mausoleum of Halicarnassus 350BC)
是一座位於古希臘城邦哈利卡納蘇斯(今土耳其博德魯姆)的陵墓
據信這兩座雕像便是墓主波斯帝國在當地的總督摩索拉斯與阿爾特米西亞二世夫婦,修建於西元前350年左右,相當珍貴
摩索拉斯王陵墓和上面曾提到的巴比倫的空中花園一樣被力學先驅拜占廷人斐羅(Philo of Byzantium)列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摩索拉斯王陵墓中四匹巨馬中的一匹
至於當年這些神廟石雕文物到底是以怎樣的手段被取得而運至英國大英博物館及羅浮宮
很明顯,這話題現正被廣泛的討論及爭議,大英博物館語音導覽反覆一再強調這些收藏品是在保護文化的前提下取得
但個人還是覺得其中有很多是強盛時期從各國盜掠而來的文物
希臘政府從1983年開始爭取,要求大英博物館把雕像歸還給希臘,雖然英國政府已開始討論歸還事宜
然而大英博物館館方也已經嚴肅拒絕歸還雕像
薩頓胡(Sutton Hoo)面具
在英國薩頓胡發現一座盎格魯—撒克遜國王的墓葬,起出了許多非常有價值的墓葬品
這是墓中四個完整頭盔之一,據英國考古研究,這是非常罕見拜占庭古物
英國皇家兵工廠,經過精確地計算,以當時原始的方法重建了這頂面具
愛神維納斯(Lely’s Venus)
當時維納斯正在沐浴,突然發現有陌生人(可能包括我)接近並在偷窺
受驚的女神羞澀的回過頭,緊急以雙手擋住胸部及裸露的身體
現代專家認為這個作品將女神軀體刻畫得豐滿細膩、圓滑生動,女性含蓄柔媚的人體美被作者用神的形象表現出來
這尊維納斯像是羅馬時期的作品,差點毀於火海,經歷許多波折被收藏於大英,之後被公認為英國所擁有中最優秀的雕像
希臘羅馬的文物藝品,應注意其塗裝色調
羅馬帝國時代鬥士頭盔
以埃及、羅馬為題材的西方電影從來沒失敗過
如果你喜愛希臘羅馬,那麼你一定看過由羅素·克洛所演出的神鬼戰士(Gladiator)吧
這幾頂鬥士頭盔你一定眼熟,那些住在羅馬的高盧人總是得為自己的生死奮鬥
你要戴戴看嗎? 倫敦塔裡有幾個近似的,我戴過,脖子很吃力
當時能被選為Gladiator的男性,先決條件是不要太高,但要有大肌肉,以便操作盾牌和砍劍
要有強有力的肩膀以承受對手的砍劈
當經過幾次的比賽後,活下來的高盧勇士得到了回報---自由
古非洲展區
我們沒有足夠時間及體力仔細觀看這一館,只是大約走過
來大英博物館,再多的時間也不夠用
語音導覽描述這個非洲藝品是貝寧王宮(Royal court of Benin)在重新裝潢王宮時所拆下的舊飾物
每片青銅雕刻片上顯示了該區域的軍事、武器及國家禮儀,語音導覽表示這些是相當精緻的作品
我們不是很清楚,有興趣的人可以下載此圖,這張相片原始檔案畫素相當高,Zoom大一點看,歡迎留言告知任何相關知識
古代美洲展區
奧爾梅克的玉斧、馬雅的石雕、阿茲特克的雙頭蛇馬賽克都是不能錯過的展品
這個阿茲特克的雙頭蛇馬賽克被放在很暗的展櫃內,錯過肯定會遺憾
太平洋展區
大英在這個展區的文物幾乎都是在大航海時代由太平洋的島嶼所掠奪或者誘騙、低價購買而來
其中庫克船長幾次任務就帶回不少文物
在這個展區的正中間,陳列著來自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摩艾(Moai)石像
復活節島是南太平洋中的一個島嶼,位於智利以西外海約3600到3700公里處
之所以被稱復活節島是因為該島在被西方人發現的這一天正好是基督教的復活節
島上有887座這種被稱為摩艾(Moai)石像,這些石像總是相伴,背朝大海,面向島內
一般推論摩艾是以島民祖先的形式看守這個海島
大英展出的這個摩艾被稱為Hoa Hakananai'a ,是1868年11月由英國皇家海軍護衛艦HMS TOPAZE的軍官由復活節島
據語音導覽說是向島民「買」得,並經由島民協助才得以將此重達4200公斤的石像運上船並送回英國
由維多利亞女王指定存放於大英博物館
仔細看這尊Hakananai'a,他的頭略向後仰,彷彿在看著較高的遠方。但是他的雙眼很內凹,我根本看不到他有沒有眼球。
鼻子巨大但不挺,水滴狀鼻孔。耳朵很長,且從頭頂長起,嘴唇很薄且略為向下彎,給我一種不太好相處的感覺
館藏、相片、記憶量太多,只能挑一些貼上來,語音導覽的內容經過二十幾天,記憶也有些模糊了
以上記載內容一定有錯,但我們不是很在意對錯
重點是我們仍然記得在有點潮濕昏暗的夜色下,走出大英博物館時的那種滿足及喜悅
下一篇 : 《威廉王子與肯辛頓》2016年1月23日
上一篇 :《倫敦塔 Tower of London》2016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