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老城區巡禮 2015年6月13日
洛桑做為沃州首府,城市建設相當完整,市內道路複雜,沒有地圖的話會很頭大
以前旅行得帶紙本地圖及旅行工具書,現在有手機 Maps.Me讓找路變得很簡單
如果習慣看傳統紙張地圖,在洛桑車站裡也拿得到地圖
由洛桑火車站後的地鐵站搭地鐵到Bessieres站,今天我們要去參觀老城區,那裏是洛桑市最早發展的地方
不知道在瑞士的其他城市有沒有地鐵(捷運),在洛桑有地鐵
洛桑地鐵路線非常簡單,只有兩線。跟瑞士國鐵以及公車巴士一樣,沒設驗票閘門,不用「嗶」!
如果已經有票就直接上下車,政府與人民高度相互信任,這是一個很文明的國家
地鐵Bessieres站一出站,走上Pont Charles Bessières雙層大橋就遇到白板客
這些人拿著一張簽名本要你簽名並捐款給瘖啞人士,但他們拿了錢之後都是拿去喝酒享樂
反正遇到白板客就搖頭假裝聽不懂英語就可以了
之所以這批白板客會在雙層大橋上堵人,是因為這是到洛桑大教堂(Cathédrale de Lausanne)必經之處
洛桑大教堂(Cathédrale de Lausanne)
大教堂位於老城區中央,由地鐵站經雙層大橋後,走一小段上坡路
教堂本身建築高大,在加上位於老城區的中央高地,就好像是這個城市的主人一般,隨時在高處看管著其屬地
非常有氣派
洛桑大教堂就是聖母大教堂,被公認為全瑞士最美的教堂
興建於1170年到1240年,尖塔、尖拱,標準的哥德式建築風格
洛桑大教堂及鐘樓、門廊
洛桑大教堂及鐘樓、門廊
大教堂前門沒開放進出,須由西門進入
西門前的雕刻給人很有歷史的第一印象,木門很重
標準的哥德式建築風格,這種建築風格由中世紀開始便是主流
常見於歐洲大修道院與教堂,也出現在許多城堡、宮殿、大學,甚至私人住宅也可見其蹤影
大教堂中殿
哥德式建築之最大特色,在於伸向天空的塔尖及大量大面積的尖拱形窗戶
當我們仰頭觀看高聳大幅度彎曲的教堂芎頂時,似乎完全違背牛頓地心引力的理論
當身處其下時,自然而然產生卑微渺小之感,進而對四周景物產生崇敬之心
後殿的拱頂和彩繪裝飾,建於十三世紀
後殿的拱頂和彩繪裝飾,建於十三世紀
哥德式建築之另一特色,光線透過尖拱形彩繪玻璃窗戶射入建物內部後,色彩呈現柔和迷幻線條色調
這種迷幻的彩繪色調配合玻璃上面神聖具有某種意義的圖案,喚起了人類心中莫名奇妙的神秘顫動
大教堂中有一面彩繪玻璃玫瑰窗是12世紀至今的瑰寶,那是現今世上很難得見到接近一千年歷史的彩繪玻璃
猜想是上面相片中的圓形窗戶,但不確定,若有機會再一次到洛桑一定會找人問
進入洛桑大教堂後,便會因高大的內部空間,神奇的色調,自然而然產生「天神之家」的感受
那種莊嚴神祕的氣氛應該就能讓大多數的人完全認同這是瑞士最美麗的聖母大教堂,更不用講其牆壁上偉大的石刻
大教堂中殿
猜想這應該是封聖後的門徒臥姿塑像,或者是聖人的大理石棺
外觀上刻塑著死者的的形象,但因為現場光線太暗,看不懂
第一個感覺就像是「達文西密碼」裡的倫敦騎士臥墓
教堂非常大,除了哥德建築風格之外,實在抓不到觀看的重點,直接去櫃檯找解說
不過我們遇到了問題,所有解說都是法文
直接去找管理員詢問有無影音解說器材,沒有,但他建議我們可以將重點放在大門的雕刻
這幾個月,教堂裡正在重點解說展示中世紀的大門石刻雕像
希望信徒進一步了解聖人名稱,所持物品的意義
大門前廊的上帝及12門徒的石刻,除了宗教上的意義之外
每位封聖門徒的身影,很顯著的呈現出中世紀彩瓷痕跡,12世紀至今也快一千年了
書裡面寫著人員名字,我只記得住Saint Peter、Saint Jean、Saint John the Baptist
我們不是信徒,但仍然想知道這些聖徒腳踩的生物雕像所代表的意義
很妙的是,我們在教堂裡怎麼找都找不到其中的三個塑像
後來竟然在之後參觀位於教堂對面的歷史博物館(Musee Historique de Lausanne)找到
這是J到教堂裡必看的管風琴,非常壯觀
這不是古董,這是在2003年12月由洛桑音樂學院所安裝
解說上寫著: 管風琴的設計非常獨特,具有非常顯著的音效,總重四萬公斤
如果我沒有記錯,這是相當驚人的數字,希望哥德式建築結構能經得起考驗
洛桑大教堂坐落在一座小山的頂部,旁邊小公園可以大約看到洛桑城市的景色
哥德式尖塔為Place St-Francois
Château Saint-Maire 聖梅爾城堡
聖梅爾城堡就在大教堂背後,只要走一小段庭園小路便可到達
城堡沒開門,無從了解 ,正門前有一銅像 陸軍上校 Charles Veillon
這棟建築物包含了洛桑地質及動植物自然博物館,要看很久的
(Musee Cantonal de Zoologie、Musée cantonal de géologie)
經由一條人行天橋連接大教堂這邊
羅馬風格的中庭 Lausanne Musee de Zoologie Géologie
昆蟲生態微距照片,每個筒管都是一個放大鏡
不過以現在的眼光技術來看,相片拍得不夠精緻,也許因為現在全片幅相機的高iSO雜訊噪度比以前好得太多
這裡的相片比較強調該昆蟲在環境下的自然行為,例如產卵或獵捕及型態變化,比較不強調生物本體的結構
自從眼睛出問題後,已經好久沒拍昆蟲了,那顆微距鏡頭也可以退休了
看過藏牛(氂牛),還沒看過北美野牛
大熊與熊大的相遇
這不是鸚鵡螺化石,這是菊石目化石,是一類已經在地球滅絕的頭足類生物,它們是觀察地質非常好的指標化石
由這種化石來判斷該地質的年代以及在地面下的地質
最令人驚訝的是,這類生物的近親並非外觀相似的鸚鵡螺,反而是章魚、烏賊及魷魚之類的生物
生物分類實在是一門非常奧妙的學問
左邊為鸚鵡螺化石(AUTILE SCIE EN DEUX),右邊為菊石目化石(AMMONITE SCIE EN DEUX)
菊石目生物埋在地層下的實際出土樣貌
洛桑歷史博物館(Musee Historique de Lausanne)
就位在大教堂正前方,館內設四個展區,大概就是一些與人民生活相關的進程
最主要的還是受法國影響最大
下一篇 :法國礦泉水小鎮Evian看鳥抓魚 2015年6月14日
上一篇 :西庸城堡( Château de Chillon)--蒙特勒(Montreux)2015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