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羅浮宮的館藏瑰寶》2016年2月4日
每次寫到最後一篇遊記,總是有解脫的舒暢感
然而除了解脫的感覺之外,想念應該是更適切的說法
能帶回來的,是這16天的回憶
寫在網誌裡,應該都不會忘記
沒寫出來的,想講的,還有好多好多
今天晚上23:45分的班機,一早就把行李打包好,放在房間
Mr.Shihab昨晚說,擔心我們在狹窄的迴旋梯提大行李會跌倒
他要上來幫我們提到他自己的房間,晚上我們再過來拿
走過里沃利街(Rue de Rivoli),通往羅浮宮的這條通道,每天都會經過,平常也不覺得怎樣
今天要離開了,突然覺得這樣的光影很特別,不捨地按下一個快門
人啊,真是很奇怪的動物,只有失去或意識到將要失去才會珍惜
早上里沃利街的商店騎樓鐵門將要被拉開,昨晚睡在鐵門前的街友開始整理打包隨身家當
臨走前還不忘雙手合十對鐵門感激的一拜
這些街友還有商店騎樓內凹處鐵門可以遮風避雨,然而露天睡在羅浮宮里沃利街地鐵出入口的那幾位遊民更令人同情
每次都看得到,下雨也一樣,裹著睡袋縮著身體露天躺在地上,也許有天死掉也沒人知道
羅浮宮在每周三、五展示到晚上九點四十五分,特地安排今天來
當我們走進這座世界最偉大的巨型博物館,馬上意識到,無可懷疑地,即使有一星期的時間都不夠用,何況我們只有九個小時
羅浮宮三個展館(Denon館、Sully館、Richelieu館)展示了西方藝術作品、古代文化及伊斯蘭文化珍品
所有展品都是真品原件,每件展品都是獨一無二,別家的鎮館之寶只有一兩件
而羅浮宮官網的鎮館之寶就一大頁,其中「羅浮宮三寶」蒙娜麗莎、米羅的維納斯、勝利女神最受關愛
對廣大的華語遊客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至今還沒有中文語音導覽,只好租借英文語音導覽,來個英文大作戰
2017年來羅浮宮應該就會有中文語音導覽
在參觀前還要提醒一件事,如果你是穿大衣來這裡,最好能先到置衣間(Cloakroom)放置多餘衣物雜物
羅浮宮的空調相當卓越,長時間穿大衣逛羅浮宮會讓你失去耐心,這個服務是免費的,自己放,自己設定密碼
我們沒有很好的藝術修為,抱著學習的態度,寫下這篇網誌
沒有打算說明或建議參觀的路線,因為我們走了很多重複的路線,甚至還有地方走過四次
也沒有打算鉅細靡遺地記錄所有見到的珍藏,就只放些還有印象或自己喜歡的藝術古物
第一部分 : 羅浮宮最美的大廳
1. 莫里恩樓梯(Escalier Mollien)-- Denon館
2. 阿波羅長廊(Galerie d'Apollon)-- Denon館
四壁和天花都保留著皇宮的裝飾,牆上裝裱著歷代國王和藝術家的畫像
阿波羅長廊(Galerie d'Apollon)-- Denon館
3. 大畫廊(la Grande Galerie)義大利繪畫廳,Denon館
4. 弗朗德勒,梅第奇廊(Galerie Médicis)黎塞留館
5. 希臘神廟女像柱廳, Sully館
6. 新王國廳(The New Kingdom),Sully館
圖坦卡門法老及其繼任者,西元前1550年到1069年是古埃及新王國時代
古代埃及人一貫信奉多神,但埃赫那頓法老卻推行單神信仰
他死後不久,繼位者圖坦卡門法老以及後來的霍輪海布法老又恢復多神信仰的傳統
並且修繕了供奉古埃及各種神靈的廟宇
新王國廳(The New Kingdom),Sully館
7. 米羅(Milo)的維納斯廳,Sully館
8. 拿破崙三世套房
Appartements Napoléon III, Grand Salon
拿破崙三世套房寶座
第二部分 : 東方古代文物館
1. 帶翼的人首牛身像(Winged bull)
這些雄偉的雕塑是為亞述國王薩爾貢二世(Sargon II)所建的首都或宮殿大門站崗的守衛神獸
在大英博物館也有看到許多
2. 漢摩拉比法典(The Code of Hammurabi)—這是羅浮宮的鎮館之寶之一
《漢摩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第六代國王漢摩拉比頒布的一部法律
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律條文的集成,大約公元前1772年頒布
黑色玄武岩圓柱頂端雕刻著巴比倫的君主,他是弱者及寡婦的保護者
NINA作為比例尺
漢摩拉比法典的背面刻字
第三部分 : 埃及古代文物館
1. 巨型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 TANIS)
西元前2620-2500,花崗岩,12公噸
他是國王活生生的形像,以對抗埃及的敵人,不過到底是哪位國王的形像?因為他的身上找到好幾個後代國王的名字
2. 國王奧索孔二世(Osorkon II)名下的掛飾,奧西里斯(Osiris)神族
Pendant bearing the cartouche of Osorkon II 874–850 BC (22nd Dynasty)
這件精美的作品既是胸前掛飾也是護身符,大約9公分高而已
中間這位是奧西里斯(Osiris),右邊是妻子伊西斯(Isis),左邊是有著鷹頭兒子赫魯斯(Horus),代表一家都是神
這件古物雖然體積很小但完全媲美埃及的大型作品,相當珍貴
3. Tachéretpaânkh夫人的紙板黃金棺木-- Sully館
這棺木的材質由亞麻布或紙莎草紙覆蓋著石膏而成
外表敷上一層黃金,棺墓內外均有刻文,應該是埃及第三中間期作品
4. 船模型,埃及
Modèle de bateau ( Moyen-Empire ), Egypte
5. 阿蒙神的崇拜者的管家(Statue cube de Haroua, intendant de la divine adoratrice d'Amon),西元前700年
第四部分 : 希臘、伊特魯立亞(Etruria)、羅馬古代文物館
1. 聖餐杯雙耳爵(尼奧比得 Niobides)
雅典紅像風格,這個式樣出現在公元前6世紀,上面繪有阿波羅和阿蒂蜜斯(Artemis)殺死尼俄柏(Niobe)及他的孩子
2. 薩莫色雷斯勝利女神像(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又稱勝利女神之翼(Nike of Samothrake)
是大約西元前190年古希臘的勝利女神大理石雕塑,展示於羅浮宮的最顯赫的位置
她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塑之一,也是羅浮宮的鎮館之寶
幾乎所有藝術家都承認她是「希臘時代雕塑中最偉大的藝術」
勝利女神像正面
《勝利女神像》可能是羅德島人的還願作品,為了紀念一場海戰的勝利,她曾驚矗立在面對大海的萬聖神廟內
巨大的雙翼在海風種鼓動,由其衣服緊貼著身體來判斷,當地的海風極其強大
女神圓潤結實的軀體極其健美,充分顯露生命的光芒,表現出勝利者的激情
1863 年在愛琴海薩莫色雷斯島Samothrace發現,當時頭及雙臂已失,軀體基本完好
在1950年又找到她的手臂,可以確認雕像當時是高舉著手臂,這是雅典宣告勝利的標準姿勢
也許有一天還會找到她的頭,那將會是一件藝術界的大事
為了要拍沒有遊客的勝利女神,我們走過勝利女神廳四次
3. 米羅的維納斯(Vénus de Milo),Sully館
這是一尊著名的古希臘雕像。這座雕像創作約於西元前130年之間,1820年被農民在米羅島上發現
後來被法國駐土耳其的大使向土耳其軍官購買
雕像於隔年作為禮物獻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八,之後國王將其贈送給羅浮宮收藏
愛情女神梳著冠冕形狀的髮型,佩戴耳環,身體半裸,以右足為支點,略為側彎
上下兩張相片可以看到左右不同角度的維納斯,她的面容極其完整柔美,這是西元前五世紀標準風格
這座雕像的材質是大理石,她是兩塊大理石拼接而成,拼接的地方就在於身軀裸露部分與裹巾的相鄰處
雖然以身體的比例來評價女人是個罪惡,然而舉世公認這座維納斯雕像是女性人體美的典範
這是因為她完全符合黃金分割的人體美比例關係
米羅的維納斯以其遺失的神祕雙臂而世界聞名,如果也像上面的勝利女神找到手臂,全世界將為之瘋狂
第五部分 : 繪畫館
法國繪畫
加布利埃爾德斯特雷與她姊妹維拉公爵夫人肖像 (Gabrielle d'Estrées et une de ses sœurs). 1594年,佚名
右邊的是姊姊加布利埃爾德斯特雷,左邊的是妹妹維拉公爵夫人
她們兩位都是法王亨利四世的寵妃
還有比這一張油畫更令人費解嗎 ?
維拉公爵夫人捏住姊姊的乳頭,暗示後者已經懷孕,尤其是後面一位女佣正在縫製童衣
姊姊左手拿著戒指,似乎又暗示自己才是真正的后妃
乳白色的肉體,凝滯的面容,肖像畫出幽靈幻影一般的怪異
被譽為楓丹白露畫派的代表
16-18世紀法國繪畫
1662年的還願 (Ex-voto de 1662)
藝術家: Philippe de Champaigne
這是畫家在1662年的還願作品,用來慶祝女兒奇蹟般的復原,這是她病癒的那一刻
左邊站者是主管阿涅斯·阿爾諾(Catherine-Agnès Arnault)
正在為畫者的女兒凱瑟琳(Catherine de Sainte Suzanne de Champaigne)祈禱
16-18世紀法國繪畫
強擄薩賓婦女(The Rape of the Sabine Women)
藝術家: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
這幅畫描繪古羅馬歷史上神秘的事件
羅馬的羅慕洛(Romulus)剛建立一個城市,但人口不多
羅馬人為了使自己的國家年輕繁榮,需要增加人口,於是企圖綁架隔壁城市(Sabine)的婦女
羅慕洛(Romulus)邀請薩賓的年輕男女來餐飲,趁那時後擊退薩賓的男人而綁走女人
三年後,薩賓居民襲擊羅馬復仇,不過當時那些被綁架的婦人已成為羅馬的妻子出面協調而化解糾紛
這幅畫表現出當時婦女們所受的暴力以及兵士們的野蠻
16-18世紀法國繪畫
魟魚(The Ray)
藝術家:Jean-Siméon CHARDIN
畫家以此畫取得法蘭西皇家畫院院士
完美地顯現了各個材料的本質以及在靜態物間放入一隻激動中的貓
貓的表情與被錯認為魟魚眼睛的鰓,成為一幅詭異的畫作
16-18世紀法國繪畫
《蓬帕杜爾侯爵夫人全身像》Full-length portrait of the Marquise de Pompadour
藝術家: 莫里斯-康坦•德拉圖爾(Maurice-Quentin Delatou)
這幅繪於藍色紙上的粉彩畫,是用水粉畫顏料勾勒而成
在羅浮宮同類作品中是最受矚目的畫作
畫家為夫人畫出符合身分且具有雄心抱負的形象,幾年後夫人得到路易十五的青睞
16-18世紀法國繪畫
美惠三女神 Les Trois Grâces(1797-1798)
藝術家:Baron Jean-Baptiste REGNAUL
按照希臘神話,美惠三女神 Les Trois Grâces是宙斯 (Zeus) 和歐律諾墨 (Eurynome) 的三個女兒
希臘神話中將恩惠與美麗擬人化,以體現人生所有美好事物
美惠三女神,她們代表了真善美,因此也成為了藝術家們歌頌的主題之一
這類的題材畫作很多,這幅畫作是代表之一
19世紀法國繪畫
浴女(The Bather, Valpinçon Bather ) 1808
藝術家:安格爾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Montauban, 1780 - Paris, 1867)
藝術家安格爾擅長於畫洗浴中的女人,有非常多此題材的大作
例如大宮女( La Grand Odalisque)、泉( The Source)、土耳其浴室( The Turkish Bath)
不過這些都被借走到其他博物館展示,管理人員看到我們找不到這幾張名畫的遺憾表情
親自帶我們來看這張出浴畫,也是安格爾的名畫
畫中的人物背向觀眾,頭稍向旁傾,坐在一堆鬆軟的床被上
我們在幔帳後面瞥見了她,就彷彿我們是無意中看到的,她那姿勢完全令人神往
19世紀法國繪畫
里維拉小姐畫像 Mademoiselle Riviere 1806
藝術家: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這是很罕見的主題,一般的畫作不會出現手套和毛皮圍巾
不過畫家可能要顯示第一次當模特兒時的尷尬與青澀表情
19世紀法國繪畫
《自由引導人民》(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藝術家: 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
這是畫家為紀念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作品
《自由引導人民》這幅畫曾經出現在法國政府1980年推出的郵票上,也曾經被印入1983年版的100法郎鈔票
畫家恰到好處地表現出富有浪漫主義的革命色彩及激情,象徵自由的女神引導著反抗查理十世的巴黎起義
她胸衣下掉,露出豐滿雙乳,一隻手臂高舉,踏著敵人的屍體,號召人民起來反抗
這位自由女神便是法國的象徵瑪麗安娜(Marianne)
19世紀法國繪畫
拿破崙一世與約瑟芬皇后加冕禮(Sacre de l'empereur Napoléon Ier et couronnement de l'impératrice Joséphine)
畫家: 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拿破崙直接向大衛下訂,這是張超大型的畫作,用來紀錄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舉行加冕儀式的這一不朽的時刻
裁切這張大作,突出一些人物
政治軍事家的思考作為都有其脈絡,這幅畫其實是拿破崙做為政治宣傳之用
其中有些細節可以注意,請原諒我不願意在相片上作標示
拿破崙的皇冠已戴在頭上,事實上他是自己拿皇冠自己戴上,這樣做不合禮制,按規定須由教皇庇護七世為其加冕戴冠
另外拿破崙也沒有這麼高這麼瘦,不過臉部的確有像
跪在拿破崙面前的約瑟芬皇后,這是《法蘭西民法典》所要求臣服的姿勢
約瑟芬皇后的皇冠也應該要由教皇戴上,然而事實上是由拿破崙為其加冕
坐在拿破崙身後的教皇庇護七世,在加冕的過程簡直沒作用,仔細看他的神情很萎糜頹喪
很明顯庇護七世對拿破崙心有怨懟,並非衷心為新皇帝祝禱
畫的中間坐在閣樓寶座上,高貴的婦人是拿破崙皇帝的母親,事實上她因為生兒子的氣而沒有出席
這幅畫作歷時三年,是大衛一生之巔峰極品,據語音導覽的說明,這191位人物的臉部、身材及所穿衣服跟當時的真實情況非常逼真
除了很自然地突出了主要人物,連首飾上鑲嵌的寶石或衣料的柔滑度之細節也被恰到好處地呈現出來
這幅畫在光線處理的技巧上十分卓越,從某種角度來說,大衛是現代攝影師的先驅,如果你喜歡攝影,這是最佳的典範
大衛太厲害了,將這麼多的人物神情及姿態精準的繪出,甚至自己也參一咖,把自己也畫在皇帝母親後面上方的觀禮台上
這張圖畫永世流傳,大衛也就跟著不朽,這個大衛喔!!
這幅畫有兩個版本,另一版本在凡爾賽宮,在凡爾賽宮那篇網誌也有貼出來
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畫作
有興趣,可以測試一下你對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理解度,看你能認出幾個人物
19世紀法國繪畫
教皇庇護七世(Pope Pius VII) 也是Jacques-Louis David的作品
庇護七世最為著名的是被迫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加冕,但登基大典時皇冠被拿破崙奪走
並且自行為自己及皇后加冕,庇護七世視之為奇恥大辱
1809年拿破崙進攻維也納,併吞教皇國屬下各邦,庇護七世大發雷霆,宣布將拿破崙再次革除教門
拿破崙便於1809年7月6日逮捕了梵蒂岡中的庇護七世並將其押解回楓丹白露宮軟禁
19世紀法國繪畫
亞述巴尼拔之死(或譯薩爾達尼拔之死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
藝術家: 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
這幅畫描述了尼尼維國王薩爾達尼拔血腥的自毀場面,與其降,毋寧死
驚心動魄與暴力血腥,張力無比的感官刺激
19世紀法國繪畫
《梅杜莎之筏》(Le Radeau de la Méduse;The Raft of the Medusa)
畫者:西奧多·傑利柯(Théodore Géricault)法國浪漫主義畫派的先驅
作品描繪1816年皇家海軍“梅杜薩”號在塞內加爾海域發生的海難
由於缺少救生艇,149人擠在一個木筏上在大西洋上漂流了12天;只有十五人逃過殘殺、瘋狂和同類相食活了下來!
請看看畫中的人物,左下角畫的是懷抱死去兒子的男人充滿沮喪和迷茫
右邊一陣大浪即將撲來,到底木筏會不會被沖垮,誰會死誰會活下來,又由誰來決定?
這是幅辛辣諷刺畫,諷刺當局的腐敗,畫者忿忿不平,但最後還是選擇表現希望來臨的那一刻
垂死者振奮揮舞衣服向幾乎看不見的救援船隻求救,象徵畫者仍然寄希望於政府能檢討這次船難的責任
義大利繪畫
《蒙娜麗莎》(Mona Lisa)
藝術家: 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這幅畫作是羅浮宮唯一被圈在圍欄之內的作品,遊客被限制在一定的距離外觀看
旁邊坐著一位警戒人員,對於擁擠的人潮似乎也見怪不怪,連數位相機自動閃光燈亮起也抱著不見為淨的態度
《蒙娜麗莎》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畫作品,每個觀看的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及審視心得
達文西在1506年完成這幅畫的那時候,並沒有受到當時藝術家們的廣泛好評,直到20世紀《蒙娜麗莎》才真正出名
與其說他的名氣來自於它本身頗高的藝術價值,還不如說是由於它離奇的經歷,尤其是它1911年的失竊
現場看《蒙娜麗莎》,因為距離較遠,沒多少感受,應該可以說這不是藝術欣賞,只能被稱為對《蒙娜麗莎》的朝聖
以長短鏡頭拍攝,又受制於現場燈光在畫上玻璃的折射及反射,相片不太真實
達文西所擅長的薄霧法技巧(sfumato)在《蒙娜麗莎》充分使用
恰當地運用陰影和光線以淺色層的手法表現出暈染的效果
義大利繪畫
岩間聖母The Virgin of the Rocks
藝術家: 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岩間聖母有兩個版本,都是正品,兩幅畫並不完全相同
羅浮宮的這幅岩間聖母較早畫,屬於暖色調,而倫敦國家美術館那幅是較晚的作品,屬於冷色調
這張是收藏於倫敦國家美術館的岩間聖母,可以比較其差異處
語音導覽講得很清楚,岩間聖母中的陰暗的畫面,帶出一種神秘感
以三角形構圖來表達聖母所蘊含的安定感。人物有手勢、聖母有自然的微笑,表達心中的想法
語音導覽提到達文西的畫作常用薄霧法,做出暈染的效果,這在蒙娜麗莎的微笑也看得到
岩間聖母羅浮宮
義大利繪畫
施洗約翰在曠野 St. John the Baptist in the Wilderness
藝術家: 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施洗約翰是耶穌基督的表兄,在耶穌基督開始傳福音之前在曠野向猶太人勸勉悔改,並為耶穌基督施洗
義大利繪畫
聖母子與聖安妮(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
藝術家: 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聖母子與聖安妮描繪了聖安妮、聖母瑪利亞和和剛剛出生不久的耶穌
這個題材非常罕見,聖母坐在其母親聖安妮的膝上,聖母瑪利亞想拉緊耶穌
當時耶穌正騎在一隻祭祀用的羔羊上,這也象徵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殉難
這幅畫在宗教界的地位就如同《蒙娜麗莎》在肖像畫中一樣的權威
義大利繪畫
美麗的費羅尼埃(La belle ferronnière)1496
藝術家: 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這幅畫是達文西在米蘭求學時所做的作品
義大利繪畫
聖母抱著睡著的耶穌(The Virgin Holding the Sleeping Child, with St John and Two Angels)
藝術家: 盧伊尼(Bernardino Luini)
盧伊尼受達文西影響很大,還曾經以達文西的助手身分幫達文西完成教會的畫作
他特別擅長於畫作優雅的女性形象與細長的眼睛,我們可以針對這部分去觀察
這張畫作是盧伊尼所擅長的聖母系列,畫作用色相當卓越而且溫馨,人物生動
看起來也很接近達文西的風格
義大利繪畫
《迦納的婚禮》(The Wedding Feast at Cana,Les Noces de Cana )
藝術家 : 保羅·委羅內塞 (Paul Véronèse)
此巨幅油畫是羅浮宮最大的繪畫作品
《迦納的婚禮》表現了《新約》中耶穌的第一個聖跡,耶穌與他的門徒們和他的母親瑪利亞受邀參加迦納城的一場婚禮
婚禮中的酒不夠了,耶穌請人將酒罈子灌滿水,然後讓人把罎子送到主人面前,水竟然變成了酒
義大利繪畫
巴達薩卡斯提李昂的畫像(Portrait of Baldassare Castiglione)
藝術家: 拉裴爾桑西(Raphael Santi)
畫中人物是拉裴爾的好友外交家巴達薩
簡單的服飾,柔和的光線,自然的神態,是肖像界的典範
北方繪畫
甜點 A Table of Desserts 1640
藝術家:黑姆 Heem Jan Davidsz de
黑姆,荷蘭靜物畫家,充份表現巴洛克的風格,1636移居至安特衛普後,幾乎所有的作品皆在此地完成
這幅甜點畫作,只要一個不小心的動作,所有的東西就會掉落一地
是黑姆的代表作之一
北方繪畫
出浴的白莎貝Bathsheba at Her Bath 1654
藝術家: 倫勃朗Rembrandt 荷蘭
畫家精心的選取了這難得的一刻,正出浴的白莎貝手拿的一封信
那是大衛王的來信,選她做為情人,白莎貝正陷入道德的困境中
出浴的白莎貝是《舊約》中的故事,大衛王被白莎貝著迷進而引誘
甚至為了減少罪惡感將白莎貝的丈夫送入戰役,並命令他的將軍拋棄他,讓他必死在戰場
畫作具濃郁的色彩,飽含生命力與感官的筆畫
北方繪畫
《織花邊的少女》La Dentellière 1670
藝術家: 喬納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荷蘭
《織花邊的少女》這幅畫相當小,被放在羅浮宮不起眼的角落,很容易被錯過
然而它是羅浮宮鎮館之寶,鼎鼎大名,出自十七世紀的荷蘭大畫家維梅爾之手
畫中人物專注的神情,淺灰色背景的手法都堪稱經典
最受眾人注意的是少女手指間那根纖細無比的白色繡線
當梵古與雷諾瓦看到這幅畫作時為之傾心不已,並稱之為世界上最動人的畫作
北方繪畫
《查理一世國王狩獵肖像》Charles I at the Hunt 1641
藝術家: 范戴克(Van Dyck)(倫敦)
畫者為英國宮廷的御用肖像畫家,國王神色堅定,體態自然莊重
感覺國王不只是來狩獵,而是來巡視領地般的王者風範
雕塑館
法國國王查理五世與他的妻子珍妮皇后
King Charles V of France & Queen Jeanne de Bourbon of France
大約在1365年間,作者不詳,君王面容算得上明智但略帶嘲諷的表情
這種風格常出現在14世紀中期的塑像
《被縛的奴隸》(Captif)《垂死的奴隸》Dying Slave Captif ("l'Esclave rebelle")
藝術家: Michel-Ange,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dit.
米開朗基羅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幾乎都保存在義大利
在義大利之外的作品極為稀少,但羅浮宮卻擁有這兩件極為傑出的雕塑
1505年,米開朗基羅因為不堪教皇幾次的折磨,對藝術家無禮的對待但又無法與之對抗
無奈只好將多年的抑鬱、憤懣和屈辱,寄託在教皇陵墓雕像製作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陵前雕塑,即是這兩尊作於1516年的奴隸像
《被縛的奴隸》(Captif)
結實的軀體呈螺旋形往上竄起,臉部表情顯露出堅強不屈的意志,他試著掙脫身上的繩索
這種型態呈現巨大的衝突及激情,似乎這個奴隸從內在正要迸出無比巨大的反抗力
《垂死的奴隸》Dying Slave
不像垂死,倒比較像在睡覺;胸前的繩索象徵著奴隸,沉重的勞動使他疲憊不堪
但卻沒有表現出極度的痛苦,而是一種擺脫了苦難的昏迷
菲利普-波之墓(Philippe Pot Salle Philippe Pot, France)
藝術家: 勃艮第Burgundian
動人心魄的紀念碑,八名披著風帽的修道士抬著飛利普-波所躺的石板
這八人斜背著不同的徽章,顯示死者生前得到具有榮譽八個貴族徽章
這種抬著死者的紀念碑或棺柩,我們也看很多了
像這樣抬棺者頭低低的向下看,或者像這尊甚至披著風帽不願露出面容
常是用來表現出抬棺者對死者有所愧歉或在生前沒盡到對死者應該的責任,或者表現出對死者的忠誠
有時也會看到個別幾個抬棺者顯露正大光明的臉孔,那當然表示無愧於死者
楓丹白露的仙女(The Nymph of Fontainebleau)
藝術家: 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
原本是為楓丹白露宮的鍍金大門所設計,後來被放置在阿內宮(ANET)入口
仙女的身體完全符合楓丹白露派矯飾主義的審美標準,背後有許多林地動物
馬夫勒馬(Horses restrained by grooms, known as The Marly Horses)
藝術家: 紀堯姆Guillaume I COUSTOU (Lyon, 1677 - Paris, 1746)
藝術家為皇宮花園雕刻兩組直立的烈馬,由兩位裸體男子拉著
自1795年放置於香榭麗舍大道的入口,後移至羅浮宮Richelieu展示
馬利中庭
《因邱比特的吻而復活的普塞克》Revived by the Kiss of Love
藝術家:安東尼奧·卡諾瓦(Antonio Canova)
阿芙蘿黛蒂(Aphrodite)忌妒普塞克的美貌,施法讓她昏睡,愛神之吻讓她醒了過來
四季和阿蒂米斯神殿的簷壁馬賽克
osaïque des Saisons et frise du temple d'Artémis Leucophryène, dans la cour du Sphinx
Melpomene
巨型女性雕像,謬斯女神與面具
可能是龐培在羅馬劇院的一部分
以前在倒立金字塔這裡有間郵局,我們四處尋找問人,確認郵局已經搬走
書局店員告訴我一個很令人驚訝的結果
買郵票要到TOBACCO店,賣香菸商店才有賣郵票,這是巴黎的方式
走出羅浮宮,在里沃利街四處找人問,真的,賣香菸商店才有賣郵票
雖然找到了賣香菸商店,但是他沒有寄明信片的郵票,Nina有十張明信片要寄回台灣
後來走進這家飯店,請櫃檯幫我們寄,雖然貴了一點點,但很方便
回到住了六晚的Résidence Pelican Paris 1er和Mr.Shihab擁抱道別,他說我是一個好人,我們稱讚他是一個更好的人
搭巴士到巴黎歌劇院搭機場巴士,兩節的機場巴士竟然只坐五個乘客,而且中間沒停靠點,直達戴高樂機場
Google地圖上的倫敦巴黎,距離台灣很遙遠,但也很近
到歐洲只要12個小時,加上轉機前後也不過20小時,馬可波羅花了兩年的時間,受盡顛簸之苦才來到元朝大都
如果不抱怨經濟艙的空間太小,轉機的疲累,歐洲要來隨時都可以來,也不用花多少錢就可以感受和亞洲完全不同的體驗
期待下一次美好的旅行
下一篇 :《巴黎交通—補記》2016年2月
上一篇 :《巴黎 塞納河遊船》2016年2月3日